摘要: 苗期棉苗根病是多种病菌引起的病害,长江流域棉区严重发生年病苗率达90%以上,常因病死苗在6月份还在移补苗。黄河流域棉区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0%~30%,死苗率达5%~10%、大发生年发病率在50%以上,死苗率达20%~30%,甚至出现毁种。苗病还可以导致弱苗晚发,一般可推 ...
![]() 苗期棉苗根病是多种病菌引起的病害,长江流域棉区严重发生年病苗率达90%以上,常因病死苗在6月份还在移补苗。黄河流域棉区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0%~30%,死苗率达5%~10%、大发生年发病率在50%以上,死苗率达20%~30%,甚至出现毁种。苗病还可以导致弱苗晚发,一般可推迟现蕾10~15天。 棉花苗期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、立枯病、褐斑病、轮纹斑病、角斑病等。炭疽病和立枯病发生比较普遍,为害也比校严重。 ![]() 棉花苗期常见病害症征 1、立桔病:典型症状是在幼苗茎基部初生黄褐色病斑,后扩展至四周,形成黑褐色环状缢缩,可引起幼苗茎基溃腐枯死;有时茎基部局部组织虽然产生有黑色伤痕,但不发展,直至成株期遇高湿天气再在伤痕处继续发展,于贴近土面的茎基部四周形成黑褐色皮层腐蚀,可引起腰折。 2、红腐病:典型症状是幼苗的根部首先受害,主根或侧根的尖端0.2~1.0cm处呈橙至褐色病斑,延及全根部和幼茎,变褐腐烂。病斑部位可见菌丝体或分生孢子。育苗的苗床上多易发生。 3、炭疽病:棉籽破壳时,病原菌侵害胚根尖,呈水渍状黄褐色溃烂;幼苗出土后,常在幼茎部形成褐色梭形病斑,下陷,四周同时形成,并可缢缩茎周。棉苗子叶受害时叶片边缘多出现黄褐色圆形或半圆形病斑,天气湿润时病斑可扩至全子叶,严重时腐烂脱落;棉苗茎秆上亦能产生红褐色梭形病斑,并可扩展到茎顶部形成顶腐。 4、猝倒病:猝倒病菌可侵害棉籽或刚露白的芽,并能引起幼苗死亡。受害的幼苗茎基部先出现黄褐色水渍状,组织软化,猝然倒伏死亡。在高温条件下,病部产生白色絮状物,可导致全株软腐倒伏。 5、苗疫病:棉花苗期的子叶边缘,起始发现暗色水渍状小斑,后渐扩大,病部周围暗绿色,中部灰褐色,后成为不规则形枯斑,发生严重时,子叶脱落,株顶枯死。 6、轮纹斑病:叶片的常见病害。棉苗子叶或真叶罹病后,初显黄褐色圆形斑点,边缘紫红色,大小约2mm,渐扩展至10~15mm,灰褐色。病斑的中部可出现同心环纹,病斑上生黑色分生孢子层,病斑中心易干裂破碎。除叶片外,幼茎、叶柄等部位亦可形成褐色病斑,严重的可引起内陷纵裂,极易造成茎部腰折,若与立枯病复合侵染为害,其腰折症状加剧发生,直至棉株倒伏死亡。 7、褐斑病:叶片上的又一常见病害。子叶受害,初现针尖大小紫红色斑点,渐扩大成黄褐色至褐色,边缘紫色略隆起,圆形或不规则形。几个病斑可合并成一大病斑,中间散生黑点(病菌的分生孢子器)。病斑中心易破碎,脱落成孔,严重时整个叶片脱落。 8、叶斑病:棉苗叶片常发生的病害。子叶受害时,初现暗褐色小点,近圆形,病斑周围紫红色,中部灰白色,其上可着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。 ![]() ![]() |